本报讯山东省“九五”以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,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。根据农业生产特点,坚持产前抓良种开发,产中抓技术配套,产后抓加工增值,促进农业结构调整。
“九五”以来,山东省组织实施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工程”,整合全省70多个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,投入1万多名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开发,先后培育了170多个品质明显改善、抗逆性显著提高的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蔬菜、苹果等作物新品(种)系,良种覆盖率达到95%以上。山东农业大学利用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冬小麦新种质“矮孟牛”培育小麦新品种12个,累计推广4亿多亩,增产小麦60亿公斤。山东省农业科学院、山东农业大学联合有关地市实施国家重大攻关项目“山东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”,累计改良肉牛150多万头。
围绕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,山东省以设施化农业为重点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。利用植物脱毒快繁和动物胚胎移植技术,建立工厂化苗种繁育中心15个,新型日光温室技术全省累计推广面积达360多万亩,其中果树设施栽培技术推广面积6万亩,累计为社会提供反季节新鲜水果30多万吨,创经济效益38亿元。
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,山东省加强了农副产品加工、储运、保鲜技术的研究开发。近两年,以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,联合省内十几家加工企业,选育出16个加工型苹果新品种(系),开发加工产品27个,每年消化苹果170万吨,带动农民增收10多亿元,形成了亚洲最大的苹果加工基地,苹果汁产量和贸易量位居世界前列。同时,嫁接改造一批科技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,先后引进国内外先进成套生产线250多条,大大提高了农副加工产品的质量、档次和附加值,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%。